6月14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山东省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情况,解读《关于加快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全面提升现代水网综合效益的意见》。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山东将实施“水网+”行动,构筑现代水网“三网四带”总体格局,提升现代水网综合效益。到2025年,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任务基本完成,水安全保障更加坚实,水民生服务能力全面增强,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水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绿色发展新业态逐步形成。
受特殊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影响,山东资源性缺水与工程性缺水并存,严重水患与严重干旱并存,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构建山东现代水网,是着力破解全省水资源瓶颈制约的关键一招。”山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陈平介绍,山东将实施“水网+”行动,构筑水安全保障网、水民生服务网、水生态保护网,建设水美乡村示范带、内河航运示范带、文旅融合示范带、绿色发展示范带,推动形成“三网四带”总体格局,全面提升现代水网综合效益。
在聚力“水网+防洪安全”、筑牢水安全保障网方面:统筹保障防洪安全和雨洪资源利用,以流域为单元,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加快建设一批控制性枢纽工程和河道治理工程,全面优化防洪减灾工程布局,构建完善由水库、河道及堤防、蓄滞洪区组成的现代化防洪工程体系,筑牢安全度汛的坚固堤坝。
在聚力“水网+民生改善”、织密水民生服务网方面:积极推动现代水网建设与乡村振兴相融合,统筹实施一批引调水工程和大中型灌区改造工程,夯实粮食保障基础;以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改善农业生产能力和维护农村河湖水系健康为重点,全面提升水利基本公共服务普惠性和均等化水平。
在聚力“水网+生态环保”、构筑水生态保护网方面:以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核心,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抓好水污染整治、生态流量保障、地下水超采区治理等,推动河湖生态复苏、人水和谐共生。
在聚力“水网+乡村振兴”、建设水美乡村示范带方面:着力改善提升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以全区域、整流域为目标,加快建设一批“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美丽幸福河湖,加快推进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打造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水美乡村。
在聚力“水网+交通运输”、建设内河航运示范带方面:协同推进水网与内河航运融合发展,全力打造高效对接长三角地区的京杭运河“黄金水道”和联接省会、贯通鲁中、河海联运的小清河陆海新通道,实施京杭运河济宁至东平湖段航道升级改造,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兼顾航运用水需要,实现成本节约与水资源综合利用。
在聚力“水网+文化旅游”、建设文旅融合示范带方面:充分挖掘水文化潜力,加强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谋划建设一批遗产保护标志性工程;以黄河、大运河、小清河等为重点,统筹河、湖、库、渠、塘等水利风景资源,打造一批水利风景区集群;推出一批高品质文化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因地制宜打造水利旅游景区景点,培育壮大涉水文旅市场,实现以水兴旅、以旅彰水。
在聚力“水网+产业发展”、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带方面:将水网建设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一体谋划、协同推进水利机械装备制造、抽水蓄能、饮用水产业、生态渔业等产业发展,积极发展绿色水经济,充分挖潜盘活涉水产业市场。
今年是山东建设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的开局之年、攻坚之年。“《意见》围绕建好用好现代水网,注重多目标平衡,将塑造山东水利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山东省水利厅厅长黄红光表示,特别是《意见》在发展理念、方法路径、内容措施等方面的一系列创新性举措,比如探索推进河湖生态价值转化,在水利发展相关规划中统筹考虑内河航道布局,立足我省水利机械装备制造及抽水蓄能产业基础偏弱的实际,提出支持发展的相关措施等,将有力推动水网先导区和涉水领域的融合发展,发挥现代水网的综合效益,更好支撑和保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
陈平表示,下一步,山东将深入贯彻《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按照《意见》的任务安排,着力推动水网+融合发展。首先要全力抓重点工程,促进水网互联互通。以补网、联网、强链为重点,坚持“纲、目、结”并举。对先导区建设任务实行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强化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对今年计划实施的471个重点项目,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年底前完成600亿元投资目标。指导市县加快构建区域水网体系,提升省市县三级水网协同建设水平。
同时,全力抓管理创新,增强水网调控能力。注重制度创新,探索推动骨干调水工程、重大枢纽工程等实现省级统一调度管理,提高运行效率。注重技术创新,加快建设5处国家数字孪生流域先行先试项目,精心打造智慧水网。注重改革创新,深化水价、水权、水市场改革,加快实施国家和省级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促进水网良性运行。
着眼于提升水网综合效益,山东将通过实施“水网+”行动,统筹水安全、水生态、水经济、水民生融合发展。大力支持发展“水经济”,利用引调水工程、美丽幸福河湖等建设成果,促进内河航运、文化旅游、抽水蓄能等绿色产业发展,带动沿线产业升级、城市功能提升、水美乡村建设。全方位推动落实“四水四定”原则,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推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15933699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