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坚持党管人才,主动引智育才,将人才工作与服务国家战略和推进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紧密融合。
在学校“315人才引进工程”和“2115人才培育工程”支持下,学院开展顶层设计,在人才“精准引进-高质量培育-活力激发”上持续发力,通过“摸排建账-多渠引才-组织帮扶-政策激励”等举措,积极拓宽人才引育通道,不断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环境,打造一支“强农兴农”的高层次人才队伍,筑牢学院创新人才高地,持续提高广大教师服务国家战略和行业科技的能力。
近5年,康绍忠院士荣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学院引进各类人才28人,入站博士后41人,新增各类“国字号”人才12人,为学院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有力的人才动能。
学院紧密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行业科技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学科发展规律,综合考虑学科建设重点方向、离退休人员情况、传统学科以及新型前沿交叉学科融合发展需要,面向学科带头人、各系、各类教师群体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研究,并充分借鉴兄弟院校先进做法与成熟经验,梳理人才缺口与引才方向,制定精准引才计划,为人才工作举旗定向。
以全球视野聚天下英才,多措并举拓宽人才引进通道。注重以才荐才、以才引才,强化集聚效应,实施“学院+团队”双通道引才模式;发动学院重点团队和各层次人才、校友、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短期赴海外工作的老师、博士后以及合作伙伴等多类群体,积极宣传引导、广泛推荐人才,拓宽人才信息获取与引进渠道,不断吸引具有优秀学术背景和科研经验的人才加盟。康绍忠院士、学院领导、学科带头人等与人才进行联络与深入交流,探讨学科前景、职业规划与个人发展,并在人才引进和培育过程中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服务。
2018年以来,学院高层次人才规模持续扩大,高质量完成引进计划,精准引进杰出人才、青年研究员、优秀人才共计19人,普通人才9人,提升了引才质量,优化了师资结构。
学院高度重视青年人才培养,通过摸情况、建机制、定政策,广泛调研包括青年教师、博士后等在内的各类教师实际需求,梳理教师承担课程、科研进展与成果、项目与获奖、优势与短板等情况,建立人才台账,找准人才发展方向,制定人才个性化培育方案,破解关键堵点。
“教”、“研”两手发力,提升教师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能力。推出“青年教师导航计划”,帮助教师加入团队、依靠团队、服务团队,以大团队凝聚人,充分发挥团队力量和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传帮带”作用,助力青年教师过科研关;创建并实践了“引 (Welcome) -导 (Advise) -训 (Training)-赛 (Exercise) -控 (Regulation)”全链条式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WATER模式,帮扶青年教师过教学关。
学院人才培育成果丰硕,2018年以来,培育国家级人才2人,国家级青年人才10人;WATER模式首批实践者韩宇教授2020年获得第五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工科组一等奖,实现了我校在全国青教赛中的历史性突破。
在推进全面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学院师生始终坚持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行业和地方重大需求以及学校总体发展定位目标,在绿色农业高效用水、高效节水灌溉、水动力学与水力机械、水环境与水生态、畜禽健康养殖、现代设施园艺、环境增值能源、乡村规划、结构安全与防灾减灾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强国先强农,农大作先锋”。
强化大师、名师模范引领,以“头雁效应”激发“雁群活力”,引导广大师生在立德树人、科技强农强国的道路上矢志不渝,不断前行!包含院士在内的各类国家级人才、大师、名师承担本科教学任务率达100%,并通过“大师+团队”的模式,将学术积累、教学经验、科学家精神一代代传承给青年教师,强化协同引领,打造“头雁效应”。树典型、立楷模,康绍忠院士从教38年,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持践行“四有”好老师要求,在立德树人、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学科建设方面务实苦干、率先垂范,2022年荣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康院士长期坚守教书育人一线,并担任本科生班主任,立德树人案例被收入教育部思政司组编的《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案例汇编》。带领团队长期扎根西北旱区开展农业节水试验与水资源研究,创建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甘肃武威绿洲农业高效用水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形成了“扎根西北,团结协作,求是创新,报国为民”的石羊河精神,引导师生扎根乡土深处、干事创业、奉献基层、服务农民,铸成了实验站生存发展之魂,促进了旱区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绿色发展。
2018年以来,学院各类人才主持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等在内的重点重大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等多类人才类项目,进一步提升了承接国家重点科技任务和深度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坚持四个面向,凝练学术成果,在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等顶级刊物发表系列高水平论文。充分发挥高端智库与核心团队优势,助力国家战略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康绍忠院士牵头提出的多项政策建议获中央肯定并批示,有力推动了华北节水压采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另外,学院组织学科专家力量通过学校直报等渠道向中办、科技部、农业农村部提交多项政策与重大专项建议。
在全院上下形成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关心人才成长、关爱人才发展的浓厚氛围,以耐心、细心、贴心的服务态度推进人事人才工作细致入微,营造良好工作环境,让更多人才愿意扎下根。
2018年以来,学院组织开展新入职教职工、中青年教师、博士后等各类座谈会20余次,“一对一”深度交流60余人次,关心、关爱、指导人才发展,不断增强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定期举办“迎新送老”交流活动、教职工生日会、儿童节嘉年华、新年联欢会、女科学家交流会、职业形象照拍摄、文体赛事活动等多类活动,积极营造浓厚的大家庭文化氛围,极大丰富了教师生活,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以制度创新激发人才活力,学院整合各类资源,优先保障高层次人才及新入职教职工的研究生招生指标、配套科研经费、科研仪器设备、实验办公条件等,建立年度考核保护机制,鼓励青年教师消除顾虑、潜心研究、大胆实践,促进产生重要成果。
坚持党管人才,由党委把方向、定大局、促落实,打造“1个学院+2类科研团队+N个专家”组织助力的人才工作局面,不遗余力支持青年教师挑大梁、当主角。
学院充分发挥专家力量优势,围绕国家级人才项目申报与答辩、国家级科研项目布局、选题与申请等组织多轮次、多形式、全过程的专题辅导,为广大教师号脉把关,全面助推成长成才。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学科前沿,重构科研组织模式,在8个“2115”校级创新团队的基础上,根据学科发展和培育需求,成立4个特色培育型院级研究所,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与融合,充分发挥团队辐射、引领和整体协同作用,促进学科和科研资源转化为高层次人才培养优势。
2. 开拓进取,打造国际先进水平的教学科研创新平台,为人才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近年来,学院持续加强教学科研平台建设,强化智力资源集聚优势,在优势学科方向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大平台支撑人才发展:牵头建设了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甘肃武威绿洲农业高效用水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国家科技创新平台,教育部、农业农村部、水利部、北京市等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在甘肃武威、北京通州、内蒙古巴彦淖尔等地建设3个野外试验基地,同时拥有中国农业水问题研究中心、中国-以色列国际农业研究培训中心等校级研究中心、教授工作站。此外,获批水利与土木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和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构建了虚实结合的工程实践教学平台。先进综合的教学科研创新平台为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成果转化、示范应用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条件支撑。
学院将进一步强化人才工作的科学规划与精准实施,特别是通过引进前沿交叉型人才等举措,在对现有学科团队、结构体系进行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优势学科作用,打造新的增长极,并促进其与优势学科的融合与高质量发展。
2. 进一步坚持“四个面向”,着力提升教师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产业需求的能力
学院将以更深情怀、更细举措,涵养和增强广大教师主动作为的价值追求,引导聚焦科技领域前沿,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实现更多原创性突破。鼓励教师心怀“国之大者”,修内功、联产业,通过长期积累,形成高水平、标志性、有影响力的成果,开展广泛的社会服务与成果落地应用,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持续贡献力量。
未来,学院将铆足干劲补短板、全力攻坚提质效,进一步突出人才工作的中心地位,确保人才进得了、留得下、能发展,努力营造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点燃重点学科方向“人才引擎”,赋能学院高质量发展,不断为推动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持续提供人才支撑。
15933699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