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指出,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淠史杭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最大灌区,历时14年,不仅造就了一项宏大的水利工程,而且孕育了淠史杭精神。淠史杭精神与大别山精神一脉相承,是对大别山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我们要深入挖掘淠史杭工程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讲好淠史杭故事,赓续红色血脉,凝聚奋进力量,努力创造不负革命先辈期望、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
图片来源:安徽省委党史研究院(安徽省地方志研究院),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皖西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在淮河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以上游五大山谷水库为源头,依托境内淠河、史河、杭埠河等主要天然河流为总干渠,修建了横贯江淮分水岭,跨安徽、河南两省4市17个县区的庞大灌区,有效灌溉面积1000多万亩,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亩均投资最低、灌溉面积最大、唯一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的特大型灌区,被誉为“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
淠史杭工程从1958年8月19日动工兴建至1972年骨干工程基本建成通水,历时14年,不仅造就了一项宏大的水利工程,而且孕育了“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牺牲奉献、科学求实”的伟大淠史杭精神,充分展示了新中国建设成就和安徽老区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执政理念和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巨大优势,必将载入中华民族发展史册、人类文明发展史册!
淠史杭工程建设之初,正值国家困难时期,没有纳入国家和省的建设计划。工程施工所需人才、技术、物料全部依靠皖西地区党组织带领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千方百计自筹解决。
想方设法解决专业人才严重匮乏难题。淠史杭工程兴建需要大批专业技术人才,而指挥部初建时,仅有工程师7人、技术员20多人,整个六安专区只有一个53人的测量队。指挥部从外地请来专家,开展各级培训。建设者们喊出“没有技术自己学”的口号,边学边干,现学现用。经过培训的技术人员被称为“农民技术员”,后来不少人成了实践经验丰富的“土专家”,为灌区配套建设作出了贡献。
自筹解决工程建设初期所需建筑物资。据统计,仅在1958年至1960年第一、第二两个工期,群众自筹石料14.22万立方米、木材2.16万立方米、树材22万多棵、毛竹12万多根、圆竹65万公斤,旧钢铁437吨。许多群众把家中盖房子用的木头、门板都献出来了,有的甚至把给老人准备的棺材拆开抬到工地。截至1972年干渠基本建成通水,淠史杭工程总投资5.92亿元,其中国家投资2.72亿元,群众(包括社队)投资3.2亿元。
土法上马研制工程建筑材料和生产工具。建设者们喊出“没有材料自己筹、没有工具自己造”的口号,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进行到底。当时,最缺少炸药,工程指挥部决定以“土”代“洋”,动员半劳力刮硝土,熬土硝,自制土炸药,形成了浩浩荡荡的制药大军;水泥紧缺,就自建水泥厂,把烧结的水泥用磨子磨、碾子碾、筛子筛,进行再加工。全区工地还办铁、木、竹加工厂,制造各类生产工具94种60多万件,包括240台4吨至6吨启闭机,还发明创造了拉坡机和许多运土夯土的器具。
自行克服吃住行等方面遇到的诸多困难。淠史杭工程建设的号角一吹响,皖西地区以公社为单位,近百万民工、干部和职工成立了近万个水利团和以黄继光、刘胡兰、穆桂英、铁姑娘等命名的6400多个突击队、战斗队,他们豪情满怀,自备口粮,自带工具,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工地。而所谓的工地,就是人迹罕至的荒岗和河滩。没有住房,就地取材,用芦席和茅草搭起工棚,有的干脆用扬叉和木锹撑起被单,遮风挡雨。粮食不够吃,人民群众就在工地上开辟粮源菜源,推广稻根磨面,吃地瓜干、红薯叶,千方百计维持工程施工正常进行。
1965年4月,《人民日报》曾专门为淠史杭工程发表社论《自力更生精神无往不胜——论安徽兴建淠史杭水利工程的宝贵经验》。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郭沫若参观淠史杭灌区后,深受感动,写下了“人民力量不寻常”的真诚礼赞。
淠史杭灌区渠道总长2.5万多公里,80%的渠道都在江淮丘陵地带。如遇山岗高岭,必须把岭切开;如遇沟壑洼地,就要填土筑堤;如遇自然河流,或开挖建造地下涵洞,或凌空架设渡槽。为保证水源充沛,还要建设中小型水库、塘堰和各类渠系建筑......面对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广大建设者们迎难而上,毫不畏惧,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平岗切岭是霍邱县境内最深最长的切岭工程,被称作“最艰巨的钉子”。切岭全长约3000米、最大切深25.6米,需开挖土方276万立方米、石方67万立方米。霍邱县委、县政府在切岭处设立指挥所,动员全县力量日夜奋战,攻坚克难。霍邱县长邹立汉在领受平岗切岭工程任务时表态:“霍邱人民宁愿苦斗,不愿苦熬,任务再大再难,我们也要斗!”爆破能手冯克山立下军令状:“党指向哪里,就打到哪里,就是脱掉两层皮,掉上几斤肉,也要切开平岗岭。”1959年7月,为了引水过岗,霍邱县各级领导干部和民工一起搬运土石块,共同奋战在3.5公里的平岗岭上,城关团、马店团、叶集团等6个战斗团由员带领,艰苦奋战8个多月,提前挖开平岗,疏通了史河总干渠,实现了“叫高山低头,要平岗让路”的目标。
舒城县境内的龙河口水库大坝建设是淠史杭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多次出现险情。1959年3月5日大坝施工时,因连降大雨,水位陡涨,施工难度加大。舒城县委紧急动员县直机关70%的干部上工地,和指挥部临时增派过来的青壮劳力8万人一起举行大会战,创造了“水涨一寸,坝高一尺”的赫赫战果。同年4月的一天,东大坝合龙时,水流湍急,在水中木桩被冲断、抛下的土石麻袋被冲走、装满泥土的船只被冲翻的紧要关头,县长李屏亲自指挥,带领员、共青团员,置生死于度外,手拉手跳进半人多深的水里阻挡激流,终使大坝合龙。
人民群众让出土地,奉献家园。淠史杭工程中修建的每一寸渠道,凿出的每一处涵洞,架起的每一座渡槽、桥梁,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奉献。在工程施工的地方,使用耕地、搬迁房屋、迁移坟墓、挖压庄稼等各项工作畅通无阻,特别是移民搬迁,只要是工程建设需要,在世世代代居住的土地上,群众说搬就搬,全力支持。仅修建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金寨县就移民10万多人,淹没良田10万多亩、经济林14万亩;位于六安市横排头上游的陶洪集,为了修建渠首,有1.8万亩土地被淹没,其中有1.4万亩是良田,占整个陶洪集耕地面积的86.7%。
科技工作者呕心沥血、奉献智慧。淠史杭工程设计之复杂,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无经验可参考,无捷径可选择。一大批科技工作者知重负重,呕心沥血,默默奉献。工程技术负责人黄昌栋和助手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为了实地勘察地形,精准测量地貌,他们经常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回到工地后,还要通宵达旦地进行数据整理、规划设计,白天又要和群众一起改良工具,或者帮助攻克施工难题。黄昌栋的足迹遍布灌区的每个角落,一串串数字、一个个地名,他随口就能报出来,人们都称他是“淠史杭的活地图”。由于长时间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黄昌栋到医院检查时被确认肠癌晚期。1964年5月31日,黄昌栋的生命永远定格在42岁。
工程建设者舍生忘死,无怨无悔。在淠史杭工程建设中,涌现出一大批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的英模人物。他们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攻坚时刻冲锋在前,知难而进,迎难而上,让青春和生命在牺牲奉献中闪光。淠史杭工程总指挥赵子厚和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徒步勘察地形,走遍了皖西的山山水水,不知磨破了多少双家人为他特制的“厚底鞋”。整个工程建设期间,他没有节假日和休息日,吃住在工地,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因积劳成疾,不幸病逝。员谢大勇数九寒天,跳进龙河口水库,清除东大坝坝脚大量淤沙,上岸后贴身衣服冻得铁硬,腿上大片皮肤让冰块拉掉,谢大勇被指挥部赞为“钢骨铁人”。水库发电厂厂长孙金发是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伤残军人,为保证工地正常用电,他一天也没有休息过。龙河口水库大坝合龙前,他一直带病坚守岗位。
淠史杭工程是重塑山河的壮举,时时处处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元帅曾为淠史杭工程题词“科学态度、革命精神”,正是对淠史杭精神“科学求实”原则的高度概括。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巨变,其规划设计、建筑布局、施工技术和手段的超前性、系统性、合理性、精准性、可行性,及其产生的巨大经济、生态效益依然让人们震撼和叹为观止。
工程规划统筹考虑了江淮丘陵地形、地貌、水系、植被等自然因素的特点。皖西地形西南高、东北低,江淮分水岭贯穿其中,淮河水系自西南向东北、长江水系自西向东,分别形成自然倾斜坡度。灌区内6条主要河流,两河之间都有分水岭。在分水岭上修干渠,上有大别山水库群的充足水源,下有大量中小型水库和成千上万个塘坝作为反调节水库,体系完备,功能明确,利用自然坡度,顺利实现了自流灌溉。
工程设计大胆采用了南方丘陵山区独有的灌溉工程系统——“长藤结瓜”式系统。系统中,渠道如“藤”,水库塘堰如“瓜”,渠道纵横,塘堰星罗棋布,再利用各种水利调节措施,源源不断引水灌溉。渠道设计上,按照灌溉面积大小,依次设计了总干渠、干渠、分干渠、支渠、分支渠、斗渠和农渠七级固定渠道,沟通了21万多个大小水库塘堰;为防止渠道过长水流消耗过多,又设计了900多座中小型反向调节水库;考虑到旱季水源应急补给,又在干渠下游建造了39座补给站。淠史杭工程创造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开展水利工程建设的典范。1986年,其总体规划设计获安徽省首届科技进步一等奖。
工程施工广泛开展技术革新运动,革新工具,创新方法,优化流程,不断破解施工难题。提出并实施主要渠道沿分水岭走高线的突破性设计,一下子把灌溉面积扩大到近1200万亩;提出并实施两河相会、各司其职、各行其道的“河上河”和“河下河”设计,使将军山渡槽将长江水系杭埠河的水送至淮河水系的淠河干渠,实现了皖西的“南水北调”,使瓦西干渠从天然河道下穿行,形成灌区落差最大的“石集倒虹吸”奇观。工程建设者们还因地制宜,创造了专攻切岭工程的“劈土法”“洞室爆破法”,发明了垂直运输土石方的工具“倒拉器”,还有履带式运输机、轨道滑车、风力绳索牵引机等各种省时省力的运送工具。建设者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发明随处可见,技术革新遍地开花。
淠史杭精神是淠史杭工程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人精神谱系中大别山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是推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强大动力,具有重要时代价值。其一,淠史杭工程从最初设计规划到实际开工建设,始终把人民期盼、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完美诠释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执政理念,以及为了人民、造福人民、依靠人民、为人民利益而不懈奋斗的价值追求。新时代传承弘扬淠史杭精神,可以不断强化人的宗旨意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其二,淠史杭工程是新中国建设初期百废待兴基础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生动缩影,体现了新中国第一代建设者“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冲天干劲和勠力同心、攻坚克难、永不言弃的精神风貌。新时代传承弘扬淠史杭精神,可以不断激励人永葆艰苦奋斗本色,自信自立、团结奋斗,知重负重、勇毅前行,奋力开创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伟业。其三,淠史杭工程顺应自然、尊重规律,治水兴利、重塑人水关系,积累了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丰富经验。新时代传承弘扬淠史杭精神,可以不断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认真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和习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代治水方针,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更好承担起江淮防洪屏障、区域战略水源、国家高产粮仓等重要使命。
习强调:“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淠史杭精神是大别山地区广大劳动人民在中国领导下,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定的社会实践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牺牲奉献、科学求实”的建设精神。这一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于淮河流域特殊的山水环境,继承了老区人民的优良作风和革命精神,是在团结治水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共同价值和群体意识。淠史杭精神是中国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大力弘扬淠史杭精神,加快推动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为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作出更大贡献。
汲取精神力量,凝聚磅礴伟力。淠史杭灌区兴建时正值新中国最困难的、最艰辛的一段时期,在物资紧缺、技术落后的条件下,淠史杭灌区建设者攻坚克难,创造了中国水利史上的奇迹。以自力更生为显著特征的淠史杭精神在新时代历久弥新,是中国长期倡导和培育的优良作风的体现。党的二十大制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奋斗目标、确立了行动指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然会有艰巨繁重的任务,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需要我们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从国内看,我国已经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结构性的矛盾仍然不少,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要啃硬骨头和涉险滩,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从国外看,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前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危”与“机”并存。我们必须坚持自力更生,练好内功,方能无惧风雨。
发挥先锋引领,激发创业热情。“火车快不快,全靠头来带。”淠史杭工程的建成是中国人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的结果。面对治淮的千年难题,中国人敢作敢为,勇于担责,发扬“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积极进取精神,展示了中国人强大的组织优势和攻坚克难的能力,实现了“水在岗上流”的人间奇迹。各级党组织在领导、组织、协调淠史杭工程的计划、施工等工作中起到了凝心聚力的作用,涌现出一大批英雄人物,他们身上诠释了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追求。淠史杭灌区兴建时中国正处于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时代背景,它依旧以传统治水方法为手段,工程量百分之九十以上是靠人工来完成,没有大型机械设备,肩拉手扛,工程的艰辛与群众的创业热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淠史杭工程修建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的优势和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
牢记初心使命,助推伟大工程。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人的初心和使命。谈起当年为何修建淠史杭,“如果按当时的物质条件,可以找出100个理由不干淠史杭。干,却只有一条理由:老百姓太需要淠史杭了!”原六安地委秘书长、安徽省淠史杭管理总局原局长高冀生在回忆录中写道:“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大力弘扬淠史杭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把弘扬淠史杭精神与强化宗旨意识、全面从严治党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广大党员牢记初心使命,不负人民。当年安徽省委及六安地委,立足于实际,从人民的长远利益出发,克服无数困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果断决策,身体力行,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解决了千年淮河水患的问题,并达到了兴利除害的目的。今天,虽然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变化,但“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牺牲奉献、科学求实”的精神不能丢。大力弘扬淠史杭精神,有利于加强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激励他们担当作为,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打造“淠史杭”品牌,树立新发展理念。“淠史杭”是皖西亮丽的名片,工程的综合效益正在显现,它不仅具有人文科考和历史保护价值,同时还具有观赏、游憩等生态旅游价值。今天我们应着力打造“淠史杭”这个品牌,整合淠史杭的文化资源、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将淠史杭作为一个文化品牌推陈出新。建设65年来,经过人们记忆、媒介的传播与重构,淠史杭逐步从水利工程向文化符号转变,逐步形成了淠史杭的地域标签并升华到精神认同,成为展示中国形象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典型代表。2020年,习在安徽阜阳王家坝等地考察时指出:“虽然不少群众受了灾,但总的看,一批重大水利设施发挥了关键作用,防洪体系越来越完善,防汛抗洪、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手段和资源也越来越丰富,在科学调度下,不再手忙脚乱。”进入新时代,淠史杭工程要坚持以保障水安全为重心,注重发挥水利工程在生态保护、文化景观和乡村振兴等方面的优势,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加强河湖管控,走出一条人水和谐之路,书写“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人和”的生态新篇章。
(作者单位:安徽建筑大学。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2BDJ074]研究成果)
淠史杭灌区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亩均投资最低、灌溉面积最大、唯一跨省跨流域的特大型灌区,也是世界七个特大型灌区之一。安徽人民特别是皖西人民完成的这一横跨江淮、沟通三河、惠及豫皖的伟大壮举,不仅铸就了一部气势恢宏、举世闻名的治水史诗,也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牺牲奉献、科学求实”的淠史杭精神,更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回首那段艰苦创业的历史,很多人都说:按照当时的经济状况、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可以找出100个理由不建淠史杭工程。而要建淠史杭工程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人民群众太需要淠史杭工程了。朴素的话语,见证了人的初心使命。淠史杭工程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始终把人民的期盼放在最高位置、把群众的利益时时放在心上。
当时,安徽省委也曾设想在佛子岭和响洪甸水库下游、东西淠河交汇处的两河口再建一座水库,引水供应合肥和皖东。照此设想,霍山县城和粮食主产区将被全部淹没,还要移民数万,老区人民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六安地委在广泛征求意见后,研究提出新方案:决定在横排头筑坝蓄水提高水位,通过沟通史河、淠河、杭埠河增加输水量,从而达到输水皖中、发展灌溉的目的,最终得到省委的认可、人民的支持。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当年,安徽省委、六安地委在财力相当薄弱、生产条件十分落后的情况下,正是以强烈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最大限度地考虑人民的需求、顺应群众的心愿,最终下定决心修建淠史杭工程。
淠史杭工程筹建时,仅有工程师7人、技术员20多人,整个六安专区只有一个53人的测量队。恰在此时,治淮委员会撤销,一大批技术人才将分流到各省去工作。时任六安地委第二书记、专署专员赵子厚积极向省水利厅争取,将原淮南组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一批水利工程技术人才“连锅端”到六安。
规划中,技术人员认真查找近百年的水文资料,对积雨面积、最高洪峰值等相关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为科学合理地做好规划,上自工程总指挥,下至各级领导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踏遍了皖西的山山水水,最终依据地形、地貌、水系、植被等自然条件,规划设计了一套以自流灌溉为主的建设方案。施工中,严格坚持按图操作,严格把控工程质量,确保达到各项技术标准。
淠史杭工程在建设之初,没能纳入国家计划,也没有在省水利厅立项。工程的组织、施工和所需的人才、技术、物料全部依靠当地党组织带领人民群众艰苦奋斗、自筹解决。
面对建筑材料奇缺、生产工具简陋的难题,建设者们勇敢地叫响“没有材料自己筹、没有工具自己造”的口号。面对奇缺的炸药和水泥,工程指挥部决定以“土”代“洋”,没有威力大的洋炸药就用原始自制的土炸药代替。各地指挥部动员半劳力刮硝土、熬土硝,自制土炸药。一时间,老弱妇孺拎着篮子来参战,形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制药大军”。水泥紧缺,就在寿县八公山、霍邱四平等地自建了3个水泥厂。烧结的水泥,再由各县组织群众用磨子磨、碾子碾、筛子筛,进行再加工。此外,工地上还办起了2000多个铁、木、竹加工厂,制造出各类工具94种、60多万件。时任霍邱县长邹立汉表示:“霍邱人民宁愿苦斗,不愿苦熬,任务再大再难,我们也要斗!”
为了有利于保持水土、保护生态环境,淠史杭工程的设计者们在将军山上规划架设一座渡槽,通过渡槽将长江流域的水源源不断地输入杭淠干渠,实现皖西地区的“南水北调”;瓦西干渠由西向东延伸,在石集镇南与南北流向的淮淠航道交汇。为了不影响航道通航,设计者采用3排钢筋混凝土管道,将干渠的水引至航道下面穿过,使纵横两条河道,各行各道、互不干扰。
为保证工程测量、设计的准确性,淠史杭工程建立和实行了领导、技术人员和群众“三结合”的工作方法。从渠首到渠尾、从干渠到支渠,均需通过召开领导、技术人员和群众座谈会,充分讨论勘察结果、总体规划、设计思路等问题,有效地将群众的实践经验、技术人员的精湛业务和领导的科学决策结合起来,以期达到最优组合。
面对原始落后的施工工具,建设者们开展了广泛的工具改革和技术创新运动,特别是创造了专攻切岭工程的“洞室爆破法”、专攻黄礓土的“劈土法”,研制了垂直运土工具“倒拉器”,最终克服了工程建设中的千难万险,铸造了“人定胜天”的光辉典范。
牺牲奉献是晥西老区人民的高尚品质和传统美德,也是淠史杭工程能够顺利建成的有力保证。战斗的号声吹响后,以公社为单位,近百万民工、干部和职工成立了近万个水利团和以黄继光、刘胡兰、穆桂英、铁姑娘等命名的6400多个突击队、战斗队。
淠史杭工程修建的每一寸渠道、每一个涵洞、每一座渡槽,都饱含着广大人民群众牺牲奉献的革命精神。在渠道经过的地方,淹没耕地、搬迁房屋、迁移坟墓、挖压土地等各项工作,都是进展顺利、畅通无阻。特别是在移民搬迁工作中,世世代代居住的家园,说搬就搬、不讲任何条件,仅修建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金寨县就移民10万多人,淹没良田10万多亩、经济林14万亩。老区人民就是这样用自己的牺牲奉献,换来了江淮大地的旱涝保收、和谐安宁。
巍巍大别山,滔滔淠史杭。上世纪50年代末,百万皖西人民凭着自己的双手,在巍巍大别山中修建了举世闻名的工程——淠史杭灌区,并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牺牲奉献、科学求实”的淠史杭精神。近年来,六安市大力弘扬淠史杭精神,开启了一场绿色振兴赶超发展的“拉力赛”。
在长达14年的建设岁月中,皖西人民自带工具、自备口粮、自制土炸药、自建水泥厂、自筹石木材,近百万民工、干部用十字镐、独轮车等简单工具,肩挑手抬,建设人工天河,创造了人间奇迹。淠史杭工程是一座历史的丰碑,是皖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战天斗地干出来的。改革开放初期,地处大别山腹地的六安,因为区位和地理环境的限制,与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指标上存在较大差距。但勇于追求进步的六安人继续传承弘扬淠史杭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卧薪尝胆、发愤图强,跑出老区绿色振兴“加速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六安市牢记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特别是不能忘了老区”的殷殷嘱托,尽锐出战,圆满地完成了脱贫攻坚的任务。在2021年、2022年度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中,六安市连续摘得全省第一。近年来,六安市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上海对口合作、合六同城化等重大战略机遇,深入实施绿色振兴赶超发展“八大工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2021年六安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居全省第二,长三角41市中排名第二,20项主要指标中4项居全省第一。2022年20项主要经济指标中,15项增幅高于全省,13项增幅居全省前五。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2%左右,迈上2000亿元新台阶。经济增长延续了“领跑全省、位次靠前”的跃迁势头。
六安是一块红色的热土。为了治淮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六安先后兴建了6大水库、淠史杭工程,开辟沿淮行蓄洪区,淹没耕地30万亩,40多万移民为支持共和国建设远走他乡。胸中有全局、敢于牺牲奉献,一直是六安老区人民的可贵品质。今天的淠史杭灌区,百分之六十在六安区域之外。灌区不仅是六安城市供水的主水源,还是合肥城市供水的主水源,也是庐江、肥东等县城的主要补给水源,保障了区域内约500万城镇人口的饮水安全。淠史杭工程支撑了灌区经济社会发展。灌区区域有人口1330万人,约占全省1/5;安徽境内灌区国土面积1.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1/10;耕地面积1160万亩,占全省1/6;有效灌溉面积1060万亩,约占全省1/4;正常年份粮食产量650多万吨,约占全省1/5;区域内GDP占全省近1/3。淠史杭灌区在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淠史杭工程设想宏大,横跨两省4市17个县区,在修建的14年中,六安人民“宁愿苦斗,不愿苦熬,任务再大再难,我们也要斗”,做到了“大雨小干,小雨大干,无雨拼命干”,最终实现了“叫高山低头,要平岗让路”。淠史杭工程的顺利建成证明,只要咬定目标,不懈前行,就能在攻坚克难中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六安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工业基础薄弱,针对这个最大的短板,六安市坚持工业强市强县战略不动摇,坚持“投资为纲、项目为王,产业投资是纲中之纲、产业项目是王中之王”的理念,聚焦项目招商引资,聚力产业提质增效,全力拼经济、全力抓招商,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2022年,全市新签约固投亿元以上项目432个,助推国轩新能源、科大国创、飞拓新能源等大项目好项目落户。实施重点工业项目“积树成林”和规模工业企业“老树育新干”工程。培育出营业收入超500亿元的六安钢铁集团,该企业列202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排行榜第192位,是安徽省排名最高的民营企业。这些政策举措的落实,补足了工业发展之钙。
淠史杭工程渠道设计尊重自然规律,根据皖西地形特点,打破传统1/5000比降,创造性地采用1/20000比降,沿高线%自流灌溉,并采用长藤结瓜式的工程体系,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淠史杭工程创造了专攻切岭工程的“洞室爆破法”、专攻黄礓土的“劈土法”,研制了垂直运输土工具“倒拉器”等。人民群众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大胆创新,克服了在建设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困难。六安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粮食主产区。作为华东地区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合肥都市圈最重要的饮用水源地,生态保护的任务异常艰巨。因此,六安的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发展方式全面绿色转型。党的十八大以来,截至2022年底,六安全市单位GDP能耗较2012年下降38.2%,能耗强度显著下降。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持续深入,细颗粒物浓度、优良天数比例、大别山水环境生态补偿指数等指标均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梅山水库等6大库区水质保持优良,佛子岭水库成为安徽省唯一、全国十佳水源地;城市智慧“水管家”应运而生,市城区黑臭水体全部消除。人工造林135.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5.51%,林地、湿地、天然林、野生动植物和古树名木均得到最大程度保护。六安市建成1490个美丽乡村中心村,金寨县、霍山县荣获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舒城县获得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称号。
15933699878